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专业学科 >

建构新时期规划师“原力”,需要学科融合而非排斥

天涯专业学科 2021-01-21 22:22:25 1676阅读

近日,人社部一则关于“注册城乡规划师将更名为"国土空间规划师",并由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的通知,引发震动,一片热议,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见解,而数篇推文后的众多留言,更是观点云集。常说,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理性善意的争论对规划事业是有益的。本文希望换一个角度再来看看这个问题,就是从规划师这只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未来加入规划师队伍的新人将从何而来?他们带着什么样的心态而来?带着什么样的思维理念而来?带着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而来?这些问题提醒我们,争论背后,规划学科的发展建设将更关系长远,在此分享一些观察思考,抛砖引玉。


一、学科"护城河"模式无法适应复杂而不确定的世界

学科一词有以下两种含义:

(1)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人类所有的知识划分为五大门类: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

(2)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的学科分类,我国高等教育划分为13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


应该讲的学科分类在世界上是通用的,然而在我国,经历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水岭 ——1952年院系调整,学科发展以苏联“专才模式”为模板进行的新建、合并、撤销、改组、迁徙众多大学,这次大调整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深远影响。影响之一便是这种学科设置所带来的“文理分设”、“学科分割”,使专业的自身专业化程度很高,主要服务满足于特定行业或者其主管部门,从另一面却极大的限制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得不同学科和院校拥有了各自的“主阵地”与“护城河”,至使跨界交叉创新、文理通才越来越少。

回到城市和国土空间这样的巨系统,在慢速的、简单的、线性的发展初期,“护城河”模式的短板效应不甚明显,但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和国土空间的巨系统运行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此时的世界已经变成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独自应对的存在,“护城河”学科的短板效应日益显现,如果依然抱着“护城河”心态,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将是逆势而为。

18号文在最后部分写了很简短的一句话:“教育部门要研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虽然规划改革主要聚焦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等四大体系,但必须意识到,任何体系都是由人来运转的,如果没有学科教育体系的有效跟进,将使体系建设面临理论匮乏、人才断档的风险。

来源:笔者自绘


二、规划学源的"三脉"演进与"三国"并立

1、三脉之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所设二级学科有:

(1)区域发展与规划

(2)城乡规划与设计

(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

(4)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5)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6)城乡规划管理


2、三脉之二:地理学,一级学科。所设二级学科有:

(1)自然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三脉之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所设二级学科有:

(1)行政管理

(2)土地资源管理

(3)城市管理

(4)社会保障

(5)教育经济与管理

(6)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公共管理学均为教育部设定的三大一级学科。过去20年的快速城镇化浪潮中,三大学科并未均衡发展,而通过对三个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前十学校之间研究生交叉报考的经验性观察,三源之间的学生流动性是很弱的。

来源:笔者自绘


从今日规划改革所面临的内部与外部因素来看,无论是站在改革全局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还是"国土空间规划"之下的职能定位,还是业务重心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对传统规划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均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而这些新要求恰恰是三大学科之间可相互借力,互取所需之处。清华、北大、人大三校规划专业联合举行的“白颐论坛”,正是国内三大学科顶尖院校加强联合,向行业做出的示范。


三、以城乡规划学科为核心完善新时期规划师原力共识

城乡空间形态演变是一个延续进化的动态过程,一部分旧的形态被赋予新的内涵、而新的形态也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存留着一些旧的意义,在这个新旧形态的交接过程中,呈现出国土空间中天人彼此作用的关系演替。个人认为规划正是一门关于人、地、人地关系的时空科学,从人的需求入手,寻找让这种需求适应自然环境的最佳技术方案与管理方案,人(Human)+空间(Space)+ 行为(Behavior) + 科技(Technology)+政策(Policy) ……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之后,地理学(尤其是所含二级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与公共管理学科(尤其是所含二级学科:土地资源管理与城市管理)下的规划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与用武之地。然而城乡规划作为规划领域唯一的一级学科,长期以来从管理实践、项目实践到理论研究已积累起丰富成果,并开始显现出从量变到质变的端倪,不能因为改革而打破学科发展的规律。在这些积累中,2013年编制完成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属于一份标志性成果。规范中提出培养学生6项能力:

1.前瞻预测能力:具有对城乡发展历史规律的洞察能力,具备预测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能力,以支撑城乡未来健康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2.综合思维能力:能够将城乡各系统都看作一个整体,同时了解在此整体中各系统相互依存关系,能够打破地域、阶层和文化的制约,形成区域整体的发展愿景。

3.专业分析能力:应具备对现状进行剖析的方法与内容,具备应用预测方法对规划对象的未来需求和影响进行分析推演,发现问题和特征,并提出规划建议。

4.公正处理能力:能够在分析备选方案时考虑到不同群体所受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影响,并寻求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

5.共识建构能力:能够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需求,广泛听取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解决城乡社会矛盾,实现和谐发展。

6.协同创新能力:通过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宽自身的视野,解决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难题与挑战。


原力(The Force)是《星球大战》系列作品中的核心概念,意指生命能量的来源,同样一个规划师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规划师根本上是以你所拥有的核心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原力".而上述六点能力培养目标是与当前中国城市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高度契合的,只要这些能力在,一个学科的价值和底蕴就在,就是不能被否定的。为此,面对改革赋予的历史使命,以城乡规划学科为核心,联动地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科,注入以数据科学为核心的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的力量(见下图),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教学创新等方面加以全面提升,加强政府、院校、市场、人才四方协同,加强三大学科跨校师资、学生的教学课程交流、加强三大学科间研究生保送与考试开放、加强三大学科间学位互认互通,全方位推动学科交流融合,发挥出“地理学善规律发现、规划学善资源配置、公管学善绩效评估”的各自优势,提升新时期规划师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创新性,建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好专业、好职业、好事业”,将是当前最可行、成本最小的路径,也是将规划学科做大做强的根本。而如若一直固守己见,争论不休,最终贻误时机,导致规划学科的衰退,将是规划事业最大憾事!

新时期规划学科融合的"一体两翼"架构示意(笔者自绘)

新时期规划学科发展的"四方协同"架构示意(笔者自绘)

保安员职业拟依法调整为准入类职业资格


一个预判,本轮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之后,规划市场范围与规划院校服务腹地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特征:即“在地化”,这意味着围绕特定地域的持续服务和理论输出将成为新常态模式。关键看能不能出现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城乡规划+公共管理学+地理学的组合模式,这种组合是未来支撑服务区域的趋势之所在。华北的清华+北大+人大,那么长三角的?+?+?,珠三角的?+?+?,华中的?+?+?,成渝的?+?+?,东北的?+?+?,西北的?+?+?,西南的?+?+?.


后记

改革向前,不管叫啥“师”,都是外面穿的衣服!关键要看“X师”的初心和结果,如果心里只有“小我”而无“大我”,如果眼中只有“地”而无“人”,如果脑袋只有“指标、图纸”而无“方略”,那是断然做不出好规划的。收看北京台的《我是规划师》第一集,百年首钢,涅槃重生,令人感慨感动,如果所做规划能给一座城市留下一笔财富,能给一方百姓创造一份幸福,这将是对一位规划师水平最充分的认证与准入,有为方能有位!

放下分歧,消融排斥,汇聚最大的规划智慧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方乃城之所幸、民之所幸、国之所幸!


作者:王伟 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副教授 系主任

来源:国匠城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 文章

我要发布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