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编制审批 >

郑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3-2035 年)

设计师编制审批 2024-03-11 21:14:33 860阅读

2024年03月07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郑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3-2035 年)》公布版。


郑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3—2035 年)

公布版


一、 规划定位


本规划是落实国省和郑州城市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满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解决大城市病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推进全市城市更新重大项目、分区分类推进更新行动、实施更新单元化治理的重要依据;是向上承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向下指导城市更新片区规划、更新年度计划、存量地区详细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对郑州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进行全局性、系统性安 排,落实上位战略要求,明确城市更新目标、策略、空间布 局和分区分类指引,制定重大行动部署,提出更新工作组织、配置政策机制和实施模式,引导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有序开展。


二、 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着眼全局、分类施策。重点突破、滚动实施。政府主导、多元推动。守住底线、稳步推进。


三、 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次规划范围为郑州市主城区(即惠济区、金水区、管城回族区、二七区、中原区、郑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辖区域内的现状建设用地。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23—2035 年,近期到 2025 年,远期到 2035 年。


四、 现状问题与短板


1.城市建设现状问题

结合城市体检结论,总结郑州城市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 题:一是产业活力不足,老城区退二进三导致产业空间受限、产城关系失调,职住分离和钟摆通勤较为明显;创新集聚区 创新氛围不足;写字楼空置率较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 平仅处于国家级开发区中游。二是中心能级不强,城市消费 能级和活跃度整体不高,缺乏高能级、高品质和高知名度的 核心品牌商圈;传统商圈业态品质有待升级;缺乏强有力的 创新中心。三是文化特色不彰,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不足,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及地标场所。四是空间品质不优,单中心格局仍然突出,老城功能过度集聚、开发强度过高,新城人气活力相对不足;城市整体空间秩序感不强,蓝绿空间与公共空间尚未形成体系;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不高,绿色出行体验感不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不便利。五是安全韧性不足,防洪排涝仍需提升,居民改善呼声较大;交通疏解能力不足,道路网密度不高;轨道交通与城市通勤需求不匹配。六是民生服务不均。老旧小区基础类改造即将完成,完善类、提升类改造难以兼顾;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存在设施不足、密度过大、空置率较高等问题;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均衡;完整社区达标率不及 10%。


2.城市更新工作短板

近年来郑州市城市更新工作快速推进,在开展城市体检、建立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推进更新实践等方面成效显 著。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市更新工作运行体系尚不完 善,整体统筹性有待加强。城市更新工作尚未形成系统性的 规划体系,工作组织协同性不足,更新项目选择重经济效益 轻社会综合效益,亟待加强整体性统筹。二是已有更新政策 体系尚不健全,深层次政策瓶颈仍有待突破。目前郑州城市 更新政策体系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导则、操作标准等 有待完善,对产权、用途、配套等关键问题的政策支持不足, 已有政策的适用性、可操作性仍有待验证。三是更新实施模 式较单一,社会主体参与不足,激励机制仍有待探索。目前 城市更新实施模式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较弱,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不足,多主体协同共治的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四是更新资金筹措与平衡难,以财政资金为主的模式难以为继,投融资模式与渠道有待拓展。城市更新资金需求大,以财政资金为主的更新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更新投融资方式有限,模式和渠道亟待创新拓展。


五、 城市更新目标与思路


1.城市更新目标

以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导向,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探索与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相契合的渐进 式、可持续城市更新道路,促进高质量发展,营造高品质生 活,推进高水平治理,建设现代化国际创智活力之都,提升 城市竞争力、活力和魅力,营造高品质中原幸福宜居家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城市更新实现 经济繁荣有活力、空间高效有秩序、环境精致有魅力、民生 幸福有品质、安全韧性有保障、治理包容有温度。


2.城市更新工作思路

抓亮点,强动力,提升城市核心战略功能,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落实郑州城市核心战略定位要求,面向存量时代“创新驱动、消费升级、文化赋能、开放联通”四大趋势,聚焦重点战略地区更新提质。以精品场景营造为主线,塑造城市品牌地区、激活城市动力,提升城市核心战略功能,有力支撑“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建设。

抓痛点,惠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面向人民“住有宜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行有畅道、游有乐所”等美好生活需要,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的突出民生短板问题,强化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强弱项,营造美好生活家园,打造优质社区生活圈,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特点,树样板,践行场景营城更新模式,探索郑州城 市更新特色示范道路。对标国家创新高地、国际消费中心城 市、国家制造业高地、国家开放高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 新重地及民生幸福城市等发展目标,契合郑州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态升级及创新人群多元化需求,营造新空间,引入新 产业、促进新消费、运营新模式,重塑城市生活。以重点地 区空间场景营造和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为突破口,打造精 品实践样板地区,推动城市更新见真章、见实效。立足郑州 城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条件,针对性探索适合 “新一线”超特大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中原历史文化 名城特点的城市更新创新道路和示范模式。


六、 城市更新对象与方式


1.城市更新对象

本规划所称城市更新,是指通过整治提升、改建完善和拆除重建等方式,开展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达到城市空间重塑、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修复、经济结构优化、安全隐患消除等目标的相关活动。

注重存量老旧空间更新改造、新区低效空间优化提升和专项设施提档升级并重。城市更新对象具体包括以下类别:

1)建设标准较低、基础设施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危旧房屋、老旧小区、城中村等,以提升居住品质、完善服务配套为导向;

2)土地利用低效、功能不完善以及与规划定位不符的老旧厂房、仓储、市场、楼宇、产业园区等低效或者闲置用地、建(构)筑物,以盘活低效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 

3)环境品质不高、吸引力不足的老旧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标志性建(构)筑物等,以提升城市风貌、强化特色魅力为导向;

4)环境品质不高、人气活力不足的绿色空间、滨河空间、生态廊道等,以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增强人气活力为导向;

5)致力于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城市功能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交通体系、智慧城市建设等;

6)致力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安全韧性水平的综合防灾减灾、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等;

7)经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城市更新对象及相关项目。

 

2.城市更新方式

城市更新方式包括整治提升、改建完善以及拆除重建等。基于更新对象现状情况、上位规划要求和城市综合发展目标,贯彻落实有机更新理念,避免大拆大建,以整治提升、改建 完善为主要更新方式,谨慎选择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

整治提升。指的是在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和空间整体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建筑保留修缮、局部整治、建筑物功能置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立面改造、景观环境整治等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改建完善。指的是通过局部拆建、改扩建、加层改造、地下空间改造、设施加建或改建等方式,优化或改变建筑使用功能,提高或降低土地利用强度、扩展空间使用用途、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的更新改造活动。

拆除重建。指的是在整治提升、改建完善难以实现城市功能与环境改善的情况下,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筑危旧、不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


七、 城市更新策略

围绕“抓亮点,强动力”,提出产业提质、消费升级、文化彰显三大策略,提升城市核心战略功能,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围绕“抓痛点,惠民生”,提出韧性提升、人居改善、环境优化三大策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1.盘活低效产业用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顺应工业 4.0 升级和创新回归都市大势,对标国家创新高地、国家制造业高地和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中心目标,盘活主城区存量资源,重点保障战略性、支撑性的实体产业空间需求。

保护主城区制造业空间底线,推动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提质。大力推进工业区块线内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为高端制造业、高成长性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提供空间保障;引导工业区块以外低效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在不影响规划实施的情况下更新提质,保障产业发展和科研创新需求。

推动低效楼宇提质增效,提升楼宇品质和效益。按照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加强空置楼宇升级改造,为高能级产业落位提供空间载体;推进老旧楼宇节能低碳改造,加快清洁能源、节能技术应用,打造绿色低碳楼宇。

积极推进老旧厂房、仓库保护式更新再利用。老旧厂房分布密集、规模较大的华山路沿线、京广铁路沿线两大片区,加强区域整体活化利用,打造为集工业文化展示和新经济孵化为一体的产业片区;其他零散的老旧厂房和仓库,鼓励引入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功能复合。

有序推动低端市场疏解升级。结合商贸市场提质相关计划,逐步推进市场外迁提质,腾退空间优先用于发展新型产业;逐步推进商都路-郑汴路低端建材市场更新提质,为高能级的国际商贸流通服务产业预留空间。

灵活保障创新空间多元供给。重点挖掘高校园区、产业园区周边存量资源,通过城市更新布局创新转化平台、创新园区、孵化器等高能级科创载体,培育环校型创新街区和园区型创新街区。


2.重塑中原商都魅力,打造国际消费城市

立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推动传统商圈升级改造,着力打造国际消费地标,推动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场景的消费体系,重塑中原商都魅力。

打造国际消费地标,提升消费国际化水平。深挖“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文化符号,着力打造 2 处以上具有国际潮流引领力、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国际消费核心区。重点提振二七商圈,打造国际一流旗舰消费胜地,盘活低效闲置商业空间,发展新业态、新经济、新场景,促进消费升级,联动周边营造无界共享的活力街区,持续导入国际时尚潮流的新生活方式和多元场景,打造国际时尚消费核心区。

完善城市商圈体系,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培育建设面向区域、服务全市的城市/区域级消费商圈,完善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商业服务圈,逐步构建层级完善、布局高效的商圈体系。推进“商业+”特色消费街区建设,营造多彩体验场景。

依托现状资源基础,塑造可感知、重体验的多元消费场景,提升魅力、吸引力和消费活力。出台特色消费街区评选与奖励制度,鼓励各区申报创建,并逐步向全市推广。


3.再展千年商城风采,文化引领传承创新

聚焦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建设目标,再展具有商城魅力、郑州特色的城市风采,打造可感知、能体验、有温度的文化空间,激发老城复兴新活力。

推进商城遗址整体活化,擦亮千年商城新名片。保护古城城垣遗址、“十字街”城市轴线和传统街巷格局,严格保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延续和恢复历史城区传统风貌。落实郑州文化中轴线的理念,以“六大文化街区”为抓手,营造“文-商-旅-景-城”共生融合的新场景,打造景城一体的城市活力中心,塑造 3600 年商城名片。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特色文化魅力空间。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保护与有机更新,联动周边集中资源打造 5 处文化魅力区、5 处文化魅力节点;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综合提升,打造荥泽故城特色文化魅力区;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在最小干预前提下合理改造成文化展示、文创办公、特色民宿、休闲商业等功能。

造市井生活风情区,承载城市烟火风情。遴选地域特色鲜明、生活氛围浓厚的街区,植入契合片区气质的功能业态,营造展现郑州印记、市民生活的可感知、可体验的特色化市井生活场景。


4.加强安全风险防范,建设智慧韧性城市

持续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抵御重大风险隐患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防灾减灾空间布局与设施配套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和智慧社区建设,完善智慧城市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增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

完善雨洪防护体系,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力度。完善雨洪防护体系,加强河流防洪工程提标改造,消除防洪隐患,补齐防汛薄弱环节;提升内涝治理能力,加强道路雨污分流改造、排水干管建设、积水点治理;全域推进海绵城市改造提升,持续推进老旧建筑与老旧小区海绵城市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应急救援水平。依托城市更新完善建成区抗震、防洪、消防、人防等综合防灾体系;统筹城区公园广场、学校、文体场馆、交通场站及地下车库等存量资源,开展就地就近、分级分类疏散通道和避灾场所改造;开展社区防灾能力及潜在风险评估,健全“平灾转换型”社区生活圈设施,推进韧性社区建设;完善综合防灾监测平台建设,提高风险研判预警能力。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智能感知体系、智能化应用体系,搭建可视化城市规划管理平台,实现全要素精细化治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全面感知、实时映射、智能计算、智慧治理全周期数字城市运行体系。结合城市更新,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地区内交通设施、市政设施、高层建筑等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5.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打造美好宜居家园

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不断改善居住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缔造美好生活空间。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025 年基本完成 2000 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稳中求进、积极稳妥地统筹三环以外城中村改造,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做好可持续运营。

强化设施系统承裁,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加强政策性住房供给,探索将空置商务楼宇、安置房、城边村及有条件的问题房屋盘活为政策性住房。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市存量土地资源整备布局落实城市级、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统筹补足15分钟生活圈设施,有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十四区期间全市完整社区比例提升至 30%以上。开展市政设施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政设施有机更新和复合化利用。补足交通设施短板,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完善路网体系,利用老城区居住区空地、地下空间、立交桥下等闲置地段挖潜泊位资源,增补加油站、充电桩(站)、加氢站等设施。推动轨道周边用地开发,合理引导轨道周边地区商业、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功能用地比例,促进土地混合复合使用和立体化开发。


6.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创造丰富体验场景

重塑郑州绿城形象,打造宜人化绿地空间,以城市轴线、滨水廊道、城市绿道、铁路绿带为抓手,优化城市绿地骨架,串联美好生活新场景;完善城市绿地体系,见缝插针提升小微空间,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休闲绿地。

突出轴带统领,强化城市空间整体秩序。塑造“中原路-人民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中原路-东西大街-郑汴路-商鼎路-郑汴物流通道”东西金轴,“花园路—紫荆山路—紫辰路” 南北银轴的空间骨架;依托金水河、贾鲁河、索须河、东风 渠、熊耳河等河流推进滨水风情带建设,联动两岸老旧市场、老旧厂区等更新资源,强化商业、文化、休闲、创新功能,打造更有温度和魅力的风景线。推进滨水、沿路慢行系统联 通,推进三环内林荫街道改造,打造可体验的慢生活空间。推进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两侧 50米防护带内非法建筑腾退,建设“铁路+绿道+节点绿地”的城市绿契,打造可阅读的铁 路记忆。

实施块点激活,促进公共空间均好便利。利用更新资源腾退空间补足绿地覆盖率不足区域内的公园绿地,实现主城区 300 米见绿 500 米见园。以绣花功夫加强小区里、街角处、桥底下等小微空间营造,打造家门口的精致空间。


八、 城市更新空间指引


1.更新分区引导

立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导向,以优化空间结构、盘活存量空间、提升发展品质为重点,实施差异化更新策略,深化落实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空间格局及更新目标要求。

老城片区:聚焦活力提升、文化复兴、民生改善。老城片区以活力提升、文化复兴、民生改善为目标,按照“三增、一减、一控”的原则推进城市更新,打造人文活力之城。“三增”即挖掘存量资源潜力,增加老城文化魅力、高端消费和多元就业;“一减”即推进低端工业、低效商贸物流等非核心功能空间外迁;“一控”即控制居住用地供应,新建住宅应严格限制建设强度,保障配套设施同步建设。

城市新区:强化产业提质、产城融合、服务完善。城市新区以产业提质、产城融合、服务完善为目标,通过城市更新加强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完善公平普惠民生服务体系。


2.更新总体结构

以“三区十片、两轴多带”为重点,优化城市结构形态,构建城市更新空间格局一盘棋,提高空间运行效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城市品质、特色和价值提升。

培育“三区十片”更新引擎。聚焦三大战略区域和十大重点区域,打造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推动郑州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形象提升、结构优化的核心区域和动能引擎。“三区十片”应推进片区系统化、集成化更新,重点承载产业、文化、消费、创新等战略功能,统筹片区存量土地资源配置,统筹行动计划制定,统筹更行项目实施。三大战略区域包括中央活力区、城市西客厅、国际商贸流通服务中心区;十大重点区域包括文化交流区、高新园区、金水活力廊、马寨智造园区、金岱科创园区、经开科技制造区、郑东研发转化园、金水创新商务区、惠济创新园区、战略预留区。

构建“两轴多带”更新轴带。东西金轴依托中原路-人民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中原路-东西大街-郑汴路-商鼎路-郑汴物流通道,整合更新资源,提升城市风貌形象,彰显千年商都文化魅力,复兴老城消费活力,集中打造展示郑州城市发展脉络的空间序列轴、彰显古都风韵与近代记忆的文脉感知轴、集聚高品质服务的城市形象轴。南北银轴依托花园路-紫荆山路-紫辰路,加速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产业活力,强化科创辐射带动,打造南北向创新孕育轴、绿色经济轴。将金水河、贾鲁河、熊耳河、东风渠滨水绿带提升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等功能复合的巨型绿色走廊,带动周边用地更新,注入创新、文化、商务、商业等新型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以公共空间提升引领城市复兴。


3.更新单元指引

城市更新单元划定原则。以更新资源分布为基础,综合行政区划、政策分区、城市干道、自然边界、单元控规边界等要素,基于区域统筹原则划定更新规划单元。城市更新规划单元作为确定规划要求、协调各方利益、落实更新行动的统筹单元。城市更新规划单元边界原则上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一致,具体划定方案结合控规单元划分,在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中完善。

城市更新单元分类指引。城市更新规划单元按重点更新单元、一般更新单元、优化提升单元三类进行引导。重点更新单元指对城市有结构性影响的功能区,一般包含重要中心区、产业集聚区、商业集中区、TOD 重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域、结构性开敞空间等,城市更新应优先确保战略功能落实,适当降低居住建设容量,逐步疏解低端城市功能。一般更新单元指位于非重大影响功能区内,四旧一村及其它更新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一般包含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房、老旧市场、非特色城边村等,城市更新应优先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短板,提升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单元指城市新区或新建园区中活力缺失、有更新需求的区域,城市更新以优化功能、提升活力为主。

 

九、 城市更新行动指引


1.城市更新行动部署

围绕 2025 年城市更新工作目标,聚焦城市建成区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重点开展六大行动、24 项工程。

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行动。推进工业园区提档升级、低效楼宇提质增效、老旧厂房转型蝶变、低端市场疏解提质、创新园区挖潜提升 5 项工程。

中原商都魅力重塑行动。推进二七商圈旗舰提振、多级商圈培育提升、消费场景示范创建 3 项工程。

千年商城风彩展现行动。推进商城遗址地区活化、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市井生活风情区示范 3 项工程。

韧性智慧强基健体行动。推进防洪能力提升、内涝系统治理、应急避难场所提升 3 项工程。

人居环境完善提升行动。推进美好家园共同缔造、人才保障安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市政管网设施提档、道路交通网络畅通、轨道站点复合利用 6 项工程。

公共空间靓化提质行动。推进滨水风情带建设、铁路锈带整治提升、城市绿道织补联通、小微公共空间营造 4 项工程。


2.项目生成和筛选原则

按照市级统筹、各区/部门申报的方式,分类梳理,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具体更新项目在城市更新年度计划中明确。

项目生成和遴选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利于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职核心功能,制造、创新、消费、文化类项目优先;二是有利于回应市民急难愁盼核心诉求,更新需求强烈、更新意愿积极的项目优先;三是有利于分类探索并快速形成示范效应,实施难度小、快速出成效的项目优先;四是有利于推动集成更新形成亮点片区,战略区域及重点区域、各级中心、轨道站点周边等区域优先。

城市更新项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则上列入负面清单管理并进行严格管控:一是不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的;二是不符合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历史建筑等保护规划要求的;三是不符合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影响区域韧性安全,对周边产生负面影响的;四是大幅超出交通、市政、公共服务承载能力的;五是严重影响城市高度和风貌管控要求的;六是其他不符合郑州市规划建设管理要求的。


十、 实施保障体系


1.优化立体式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工作组织机制,优化完善管理制度流程。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常态化工作机制,搭建城市更新跨部门协同工作平台,理顺城市更新工作管理和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更新规划体系,有序推进规划落地实施。构建“更新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片区策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三级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完善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协同机制。推进更新试点示范工作,遴选推广优秀实践案例。统筹推进国家住建部第二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深入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更新试点;选取代表性街巷、街区、社区等开展城市更新场景营造设计竞赛,遴选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并推广相关经验。


2.完善系统化配套政策机制

立足整体全局统筹,深化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建立一套试用-评估-反馈-修订的政策优化机制,持续动态完善 “1+2+N”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聚焦现实突出瓶颈,推动重点政策改革创新。近期重点聚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保障城市公共利益、优化更新制度流程三方面的政策创新。针对分类更新对象,制定差异化配套政策。近期重点聚焦“四旧一村”、产业园区、公共空间等更新对象,分批细化、研究制定专项管理规定,服务规划实施管理。


3.推广可持续更新实施模式

拓展多元化资金渠道,推行差异化实施模式。依托政府 投资,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探索“2+6”资金筹措方式,撬动 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探索多种资金组合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实施主体、资金需求额度、更新周期项目的资金需求。强化统筹更新理念,积极推广“片区统筹”模式。面向重点更新片区,鼓励实行片区统筹更新实施模式,对片区各更新项目的实施方案、实施时序、实施方式进行统筹安排。


4.健全多主体协同共治机制

搭建郑州城市更新协商共治平台。搭建汇聚整合政产学研资源协同推进更新工作的更新联盟。政府统筹指导管控,平台公司引领示范。政府主导推进涉及城市重点功能片区等城市更新,统筹推动周边地区闲置楼宇、空置安置房、传统商圈、老旧厂房与低效园区提质增效,促进区域整体功能和环境品质提升。鼓励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更新。鼓励国企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城市更新,多种形式高效盘活持有的低效国有资产;鼓励市场主体以盘活自有资产、收购重资产、运营轻资产、引入更新资本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探索社区公众参与机制,坚持居民主体地位,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一批完整社区共同缔造试点,探索社区规划师决策咨询及“陪伴式”服务模式。培育社区组织力量。充分培育并发挥社区组织的媒介作用,支持社区营造品牌服务商参与社区营造并发挥资源整合作用。

 

5.建立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搭建城市更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数据监测平台,对城市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建立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紧密衔接机制。形成“无体检不更新,更新成效再体检”的工作闭环,将城市体检作为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的立项前置条件,建立城市体检用于评估城市更新工作完成情况的长效机制,检验更新规划实施成效。建立城市更新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基础信息-意愿征询-编制审批-实施协商-土地供应-规划许可-验收核实-产权登记-监测监管-实施评估”等环节构成的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规划管理体系。建立城市更新规划实施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绩效考核,构建项目准入、退出标准和机制,加强项目动态监管。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