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问题>名词解释 >

什么是农业发展的技术逻辑?

土地人名词解释 2020-12-25 15:34:001836 举报


  • 各种技术的跨界和融合将取代单一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基本上包含种子、土地、栽培、灌溉、化肥、农机、植保等七个要素。中间的种子技术是“内在要素”,外面的要素可以分为资源要素,技术要素,助力要素和抗逆要素。


    新型要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是更加微观的层面,由于分子生物技术出现,基因的功能定位、修饰编辑、转移融合等从更微观的层面改变农业的遗传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第二个在宏观的层面上,技术要素之间的组合、内在和外在要素的融合。而不是靠某一项技术进步来获得农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项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依赖农业大数据的实践和应用的发展。
    在讲第四个逻辑之前要澄清一组概念,什么叫“大农业”和“小农业”。如果认为“农林牧副渔”或“主粮”是“大农业”,而种植业或经济作物是“小农业”的话,这是外延式的解读,是浅层次的解读。
    我从经济运行的不同的内在规律来解读:“大农业”是大宗农产品基于数量上的追求;而“小农业”则是基于特色的追求。响水大米、五常大米,优质麦等虽然是主粮,但是属于“小农业”的运作方式。从表面上看,大农业是数量追求,实际上追求的是产业效率;小农业表面上是特色,实际上是价值。
    现代农业的核心不是产量。中国农业在过去十几年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不断追求高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业生产目标是不一样的。


    1)从1949年到1990年,是中国农业的“供不应求”阶段,在这个阶段产量追求是正确的,因为只有生产足够的粮食才能养活足够的人口;
    第一个阶段是供不应求,农业生产的目标是数量最大化,这种思维我称之为“穷人思维”;
    2)在1990年到2000年期间,农业生产进入到“供需平衡”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供需平衡,农业的生产目标是多样性,这种思维我称之为“小康思维”;
    3)在2000年以后进入到一个“供过于求”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供过于求,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品质的追求和可持续发展,我称之为“富人思维”。
    所以中国到现在为止,实际上是从穷人思维向小康思维过渡的阶段。中国现在应该做的是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是富人思维。但是因为传统思维定式作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导思维到现在为止还远远落后于时代。

关键词:

提出 问题

有问必答,寻求专业的国土人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