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编制审批 >

铜陵市轻型出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专项规划

规划小兵编制审批 2020-07-20 22:41:47 3121阅读

01 规划背景

轻型出行城市(简称:轻行城市),是从城市的整体生态系统着眼,构建以步行、自行车、电踏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为主体的出行模式,改变以小汽车为主的传统重交通方式的城市出行结构。以自行车和电踏车社区作为构建单元,形成低碳节能、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将我国城市建设历史上重视非机动车出行的传统,与适应当代的绿色出行理念相结合,可以摆脱以小汽车为中心的西方城市模式,也是中国特色的绿色交通城市的标志。《2017年安徽省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分析评价》中显示,铜陵市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居全省首位,已经连续两年排在第一,人居环境排在第二名,比上年前进了4名。与该指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安徽五大发展指数评价(2017)》中显示,铜陵的绿色发展指数全省排名仅列第11位,位于中后。积极推动铜陵轻型出行城市的规划建设,正是从整个城市全局出发,积极构建铜陵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美好生活方式。本项目是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以及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联合完成。

02 规划思路

落实以人为本,移动性规划,充分考虑人的出行和设施服务可达性,倡导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以满足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居民和企业的交通需求。以人为最优考量因素,打造面向全年龄段的友好慢行网络;兼顾好用好看,将慢行设施的功能性目标与人的体验感受结合考虑;满足多样需求,提供满足不同出行目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选择,兼顾通勤、旅游、健身和生活出行的不同需求;反映铜陵特色,以铜陵的历史文化为基源,以设计为呈现,体现人文情怀;体现科技含量,重视慢行设施的技术创新,融入智慧元素。项目总体目标:建设“铜铃声声”的轻行城市,享受绿色慢调的铜都生活。

03 规划创新

1、本项目是清华同衡联合清华大学,向安徽省铜陵市乃至全国第一次提出“轻型出行城市”的概念。从城市全局谋划,而不仅局限于交通领域自身。2、传统调查+多平台大数据+“路见”调查+微信问卷,广泛的群众参与;多方式,立体化,全尺度研判铜陵慢行发展现状。3、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为补充。建立现状慢行系统的定量评价模型,对未来年的慢行出行需求采用交通专业模型进行定量分析。4、“安全上学路”重点打造;对学生安全、家长安心的民生工程进行重点规划设计。5、铜陵的“丘陵地形”对电动自行车需求客观较多存在,项目制定了与电动自行车配套的科学规范管理要求。6、针对共享单车企业,项目强调从共享转为“公享”的体质机制创新,在政府管理与企业运营之间寻求较好的平衡。7、项目规划过程中同时编制建设方案,进行示范段设计,让规划概念落地。

04 规划重点

一、慢行系统建设规划

(1)现状慢行系统评价根据2017年铜陵城市居民出行统计,铜陵人均出行次数3.19次,交通出行方式构成中,慢行出行(步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比例高达55.1%,与此对应的小汽车出行方式为16.6%。由此换算,市区平均每天慢行出行次数达到132万人次,而小汽车平均每天出行次数仅为40万人次,铜陵市区具有非常良好的慢行群众基础。为了系统、全面了解并评价铜陵慢行系统现状,除了现场地毯式踏勘外,项目组从开放地图平台获取城市自然基底数据,整合地方数据与开放地图平台的道路数据作为数据基础,用于慢行评价模型构建。模型在基础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赋予每个指标权重,从便捷度、安全性、舒适性三个维度,构建街道慢行评价指数模型。步行系统及自行车系统评价情况分别如下图所示:

步行评价指数图
骑行评价指数图

除了运用以上的大数据数学评价外,项目过程中还同时收集分析了铜陵哈罗单车时空出行数据;开展了“路见铜陵”调查活动,共有1041位铜陵居民参与,针对铜陵步行自行车环境改善上传了1186份有效提案,共25198字。项目组还进行了微信问卷调查与分析。

“路见铜陵”提案整体分布图
微信问卷调查词频分析图

(2)慢行交通需求分析本次规划突破了传统的只针对机动车的交通模型分析,进而采用定量分析逻辑与方法,对慢行系统规划年的出行需求进行充分的定量分析。用于指导慢行设施各项参数的选取,如通道宽度,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布局,休憩服务设施安排等。

高峰小时慢行交通量分配图

(3)慢行系统建设网络规划将慢行网络在区域层面划分为老城区与其他区域,以分区采用不同的管理与实施技术标准。慢行系统划分为自行车系统与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依据使用功能与周边环境,划分为廊道与绿道系统。廊道以满足交通功能为主,可再次细分为一级廊道与二级廊道。步行系统根据区域范围以及使用强度,划分为一级区与二级区。一级区为整体出行强度较大的片区,二级区为整体出行强度较小的片区。(4)慢行系统设计指引对慢行系统设计进行技术指引,包括隔离设施、停驻空间、车辆长期停放空间、行道树、铺装、照明、立体过街设施、交通标识系统以及智慧管理设施等。与不同类型与级别的自行车与步行系统相匹配的交通、市政附属设施与街道家具,本项目同时进行了规划建议。按照不同技术要求,对不同等级的自行车廊道、绿道,以及属于不同步行区所属的道路横断面进行规划设计,以达到相应的标准,确保步行与非机动车道的宽度满足要求。(5)慢行设施衔接规划与公交换乘衔接:主要考虑公交站点的慢行空间设置,其中路侧式公交站点设置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无机非隔离;②护栏/窄绿化带隔离;③宽绿化带隔离;④无机非隔离;⑤宽绿化带隔离。而路中式公交站设置应结合过街人行横道或立体过街设施设计,注重站台候车乘客的安全。路段公交站点与慢行过街的协调,考虑人行横道位于站台上游30m外,不宜设在站台下游;停靠站错位设置时,上游端应错开30-50m;过街需求较大,可设置错位人行横道。

路侧式公交站台设置示意图

与轨道换乘衔接:结合城市公交及城际轨道的发展,推动“轨道(火车)+自行车”的二元出行模式,将大容量、快捷性交通与自行车系统的高通达性、灵活性有机结合,将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与公共自行车租赁及自行车停放站点统一规划建设。如在铜陵站(普铁+高铁)设置一体化自行车换乘停车设施,满足慢行出行需求。站点出入口50m范围内配建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与站点统一规划建设,根据客流预测预留相应规模用地。100m范围,宜设置公交场站形成换乘;出入口结合绿化,避免挤占行人空间。200m范围,宜与周边建筑建立便捷的步行连廊,并设置乘客休憩、等候区域及遮阳避雨设施,形成连续且无障碍的步行系统。与机动车停车衔接: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不宜设置过多路内停车;②物理隔离避免非机动车道被占用;③在非机动车道内侧设置机动车路内泊位,形成机非合理隔离;④设置阻车桩,防止机动车驶入人行道和建筑前区。同时,结合铜陵社区停车规划建设,给社区公共停车场配备自行车停车设施,完善接驳换乘服务,方便居民换乘自行车,满足短距离出行,解决“最后一公里”衔接。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应在建筑物的人行出入口就近设置;路侧自行车停车场应在设施带或绿化带划定专门用地设置,不得占用人行道。(6)体制机制保障本项目制定了严格的分期管控策略以及慢行交通设施管理办法,包括:全面实施电动自行车新国家标准;积极推行“公享”自行车管理;自行车停放设施管理;慢行通道管理以及慢行用户管理等。本项目同时制定了组织运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二、慢行设施示范段设计

本项目除了针对各级慢行系统提出通用性的设计标准外,还遵循“需求大、易改造、重节约、创亮点”的原则,选取了能反映铜陵特色,存在一定挑战的多处公共空间,进行了示范性设计。

现状交叉口
改造后交叉口效果图
建筑前区现状
建筑前区活化效果图
杨家山路现状
杨家山路街道塑造效果图
学校周边道路现状
打造“安全上学路”效果图
北湖街南段(无车区)现状
北湖街南段(无车区)品质提升效果图
北湖街北段现状
北湖街北段提升改造效果图

通过对铜陵慢行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的实施提升,达到“全网连续、全程舒适、全局优先、全龄友好”,真正打造轻型出行城市,促进城市绿色出行比例持续增长,提高城市空间品质与文化内涵,持久提升城市活力。

专家点评

1. 提出了轻型出行城市的概念,将公共交通与非机动车、电踏车结合在一起,是有很高的创新价值。将交通方式的衔接与道路空间结合到一起,有示范段的实施,实施性较好,规划与建设相结合。2. 理念先进,技术路线正确,工作扎实,落地性强。

封面图|图虫网供稿|来源:知乎,清华同衡 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 文章

我要发布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