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编制审批 >

王树声:文化复兴战略与空间规划应对思考

土地人编制审批 2020-12-12 19:42:01 2684阅读

新时代,党和国家强调城市规划建设要继承和弘扬中国规划智慧,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战略如何落实至空间规划已成为当下探讨的重要议题。在总结中国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地系统规划、中国本土规划的复兴三个层面简要探讨新时代文化传承与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尝试为解决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文化复兴与传承发展问题提供对策。


01、国家文化复兴战略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不能丢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在2020年9月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重要” 精辟概括了文化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文化复兴战略的提出,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02、中国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的历史经验

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极其优秀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在当下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学习和借鉴。


1、中国城市建设要义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对“何谓人”这一命题的讨论,这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儒家学说突出强调人的特殊意义。《中庸》有云:“仁者人也”。基于这种认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筑城以卫君”“城,所以盛民也”“教化之流行也,必建首善于京师,由内及外”等规划思想。

中国历史上以“首善”言城,认为京师为天下“首善”,地方城市是一方“首善”。“首善”主要强调城市在承载文化理想和道德化育方面的价值,强调城市“意义”的建构,追求城市对“人心”的化育,古人所言“城乃上下人心所寄”之地正是此意。由此,中国城市在生产、生活功能的基础上,有了“生命”的意义,使中国人居有一种“仁居”的精神。


2、中国人文空间规划的内涵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史,历来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空间的选址、布局和建设,一代代规划建设者致力于城市文化空间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中国人文规划传统,蕴含中国精神,极富中国特色。中国人文空间规划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城市的文化要素是具体的,且须空间承载和用地支撑。中国人讲“无形者心也,有象者物也;无形者易忘,有象者恒识”。城市规划者需要深刻认识城市文化内涵,将无形的价值观念通过有形的物质空间体现,将文化精神同空间规划建设紧密结合。

(2)文化空间的组织重视格局设计,重视从天下到城市多尺度的空间格局构建。城市内部不仅要有文化要素,各个文化要素之间也应具备一种规划秩序。其中,自然山水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永恒根基。城市人文空间总是与城市独特的山水秩序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彰显自然,依靠文化空间与自然山水结合形成多尺度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3)城市文化空间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总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城市文化空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文化空间得以扬弃,新的文化空间不断孕育,城市人文空间秩序就是一个新旧更替、生生不息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保护前代的遗产,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新的文化空间,发展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让城市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03、新时代文化传承与空间规划探索

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如何回应文化复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2019年,根据中央安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力量探索新时期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5000年、近现代文明历史18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五大历史阶段认识中华脉络价值。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依据“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课题确立“五类别”“十五主题”框架,从国家、省、市县层面自上而下建立历史文化价值及载体传导机制,建立全谱系的遗产体系,构建完整的中国城乡文明发展特色和脉络价值框架,实现国家意志与地方部署相统一。


2、构建新时代文地系统

在国土空间规划引导下,将中国优秀人文规划传统与至现代空间规划结合,建立新时代文地系统规划。

文地系统规划需要着眼于城市历史和长远发展, 系统研究城市的文化精神传统、存在的问题和人民的文化诉求,合理确定城市文化精神定位及发展目标,明确城市文地的构成要素, 并在城乡规划建设用地中确定其位置、规模,构建山水人文空间格局,为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做好用地安排。


(1)明确城市文化精神定位

城市文化精神定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统筹价值引领、遗产保护、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等多个目标层次的工作,包含精神性、历史性、内聚性、地方性和创新性。


(2)确定城市文地要素构成

每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风俗和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在文地类型上也呈现不一样的特征。在文化精神定位的前提下,结合每一座城市的具体情况,从文化精神标识用地、纪念用地、宗教用地、文化遗产用地、文化服务设施用地、文化产业用地六个方面,研究每类文地具体的构成要素。


(3)构建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文地系统规划呼应总体规划中的重大专题工作,基于本地自然和人文禀赋,在重视历史格局的遗存点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历史的整体格局,揭示原有城市格局的意义、价值及独特性,进而划定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区域,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系统、重要廊道和节点空间秩序控制。在研究自然山水、文地系统和人居环境的整体关系上,提出全域山水人文格局的空间形态引导和管控原则。


(4)确定城市文地规模

一个城市的文地规模与整个城市文化环境水平紧密相关。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城市文地占比面积往往就越大。在文地系统要素确定的基础上, 综合确定确定每一个要素的占地规模,确定城市“文地率”。


(5)明晰文地系统规划层次

城乡规划建设应立足于不同空间尺度建构文地系统。按照不同尺度可以划分为国家、区域、城市、片区等层次。不同层次的文地规划, 投射出文地在不同尺度的价值。


3、弘扬中国优秀城市规划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工作会议上谈到:

“我国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城市是一个主要载体。古代城市建设蕴藏着极为丰富且极具智慧的思想观念、理论原则、技术方法。相对于西方城市规划体系,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活。时至今日,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梁思成在《都市计划大纲》中呼吁:

“我们尤不可顷刻忘记,建筑和都市计划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它们同时也是文化建设中极重要而最显著的一部分,它们必须在民族优良的传统上发展起来。”

要深刻认识到没有理论的创新,就难有实践的突破。将中国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发扬光大是当代规划学术的历史任务。只有中国优秀的传统规划理论与方法融入当下的理论体系,我们才有可能用中华的思维和价值观念认识问题、判断问题,我们的规划建设才能始终筑牢中国根基,才能与五千年文明接续,有可能为世界提供规划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本土规划的复兴,归根结底还是靠人,规划师要有中国意识、中国精神和家国情怀,同时只有把中国文化内化于胸,才能在规划实践中外化于行。 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中,规划教育要高度重视本土规划的传统,只有把本土规划理论融入课程体系,才能够做到返本开新,筑牢我们的理论根基。


04、总结

文化复兴战略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探索适应文化复兴时代需求的城市文化空间体系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无论何时,始终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将文化精神同城市空间建设相结合,这是中国的优秀经验,是文化复兴的基础。基于中国人文规划传统,重视本土规划智慧,使之成为现代规划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规划理论的历史根基和文化精魂!


作者: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副校长、教授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