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法规政策 >

《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诞生记

天涯法规政策 2020-10-14 19:58:06 4176阅读

导 读

上海,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作为两江流域下游特大型城市,上海现有4.3万多条中小河道,功能多为排水和调蓄。特殊的地理区位,加上特大型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使得上海河道的规划建设成为城市安全和精细化治理的重要关注点和着力点,面向2035上海创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目标,《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应运而生。

《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从上海城市发展和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地域特点,针对河道及沿线陆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其他城市及地区河道导则的编制提供借鉴。2018年12月,《导则》由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市水务局联合发文,在全市中小河道的整治中全面推行、实施。

01

城市地理经济特征,决定了上海河道规划建设应以满足流域泄洪、城市排水和航运发展为主要目标

上海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最东端,太湖流域的最下游,是长三角前缘典型的冲积平原。一方面,上海作为太湖流域最重要的泄洪通道,流域内几乎有一半的水量需横穿上海市区后排入东海。特殊的地理特征,导致上海市内的河网水系受潮汐、气象及上游径流的影响大,属于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另一方面,特大型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导致城市内生排水需求急剧上升。大多数情况下,上海一直是按照流域泄洪、城市排水以及航运发展的要求进行河道的规划建设。 目前,河道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功能相对单一,与滨水两岸功能的契合度有待加强,河道生态景观和休憩功能较弱;二是河道的水体质量不稳定,局部河道的连通性较弱,水域及陆域环境质量亟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河道及沿河陆域区域的建设整治相对滞后,河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标准与发达国家城市存在差距,区域建设的统筹协调性有待加强

太湖流域排水东通道示意图

02

新的时代背景和城市内生要求,上海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河道规划建设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目标愿景,对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河道的建设和整治,不仅关乎城市面貌的提升,更是彰显城市文明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系民生、以人民为核心的城市内核。河道及沿河陆域环境整治,不仅是上海建设“生态之城”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城市治理、推进城市更新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

“上海2035”城市发展愿景

03

《 导则》创新明确了上海河道规划建设理念和实施路径

《导则》坚持以满足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导向,以河道与城市发展有机共生为目标,把河道作为城市多种功能的复合空间、城市生活交往的活动载体,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支撑河长制,促进河长治,为城乡河道整治提供“上海智慧”。2017年,上海河湖水面率达9.79%,2035年规划河湖水面率10.5%。从上海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城市特点来看,未来的河道及沿河陆域规划建设,既要满足城市排水、通航安全及生态平衡等需求,又要满足上海塑造文化魅力、体现生态价值和景观特色、提升竞争力的内生需求。

04

不断强化规划建设理念的“四个转变”

一是规划理念从“主要重视安全保障”向“全面构建复合功能”转变。在严守城市安全底线基础上,注重发挥中小河道的海绵调蓄功能,增强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尊重沿河陆域空间的历史文化肌理,发掘沿河景观游览、公共活动、开放共生等内在潜力,有序打造并实现河道及沿河陆域水上旅游、公共交流、景观多样的复合功能。

二是总体内涵从“生产生活基本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转变。从生产型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型岸线,不断盘活资源,鼓励河道及沿河陆域的转型发展,打造公共开放空间,构建高品质的水岸环境,充分体现生态宜居、开放多元、生生不息的城市魅力,提升河道及沿河陆域空间服务城市的能力。

三是统筹范围从“水域本体”向“水陆统筹”转变。从仅仅关注水域本身,向注重水陆一体化建设转变,强调水陆统筹、水岸联动、水绿交融和水田交错。以各级河长为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规划、水务、绿化、交通、环保等部门,全面解决河道及沿河陆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运维等问题。

四是设计思路从“水利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设计”转变。河道作为城市多种功能的复合空间、城市生活交往的活动载体,规划建设必须从只关注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的一体化设计转变。不仅要考虑河道的等级、功能、水位变化、流速和流量等水利工程要求,更需要强调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城水相融、人水相依,提升滨水景观品质。实施路径从水域到陆域、由水质达标治理向河道及沿河陆域综合整治、由线性施策向综合施策转变。

“四个转变”示意图

《导则》立足上海河网水系演变历程及现状情况,借鉴伦敦、纽约、悉尼、汉堡、芝加哥等国际大都市滨水地区转型和再生的规划建设经验,明确建设“生态之河、安全之河、都市之河、人文之河、创新之河”五大目标,提出了“锚固基底、生态保育、水质提升、海绵城市、完善网络、通航安全、保障过流、岸坡稳定、城水相融、开放可达、复合多元、品质魅力、人水相依、延续风貌、丰富设施、精彩活动、一河一策、资源统筹、智慧水务”等17项规划导引,以及85条设计策略。

《导则》篇章结构

树立生态为先的理念,在自然资源和空间资源紧约束背景下,以生态河道建设为导向,促进上海水资源积蓄、防洪除涝等系统的良性循环运作,保育和修复特大型城市的水生态基底,为动物、植物提供合适的栖息环境和生存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强化城市韧性。主要内容包含锚固基底、生态保育、水质提升、海绵城市等内容及若干设计策略。

将安全保障作为河道设计和建设必须坚守的底线,在充分发挥引水、行洪、排涝、航运等功能基础上,满足新时代航运要求,进一步拓展河道的城市公共交通等功能。主要内容包含完善网络、通航安全、保障过流、岸坡稳定等内容及若干设计策略。

延续上海依水而生、城水相融的发展脉络,构建河道两岸陆域的多元复合功能,提高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可达性和连通性,强化空间设计的整体性、景观性和艺术性,容纳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展现河道及沿河陆域的独特魅力。主要内容包含城水相融、开放可达、复合多元、品质魅力等内容及若干设计策略。

传承上海伴水而兴、人水相依的历史文脉,保护“江南水乡,枕水而居”的河道及两岸建筑空间风貌特色,拓展新时代上海海派文化新内涵。主要内容包含人水相依、延续风貌、丰富设施、精彩活动等内容及若干设计策略。

以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重点,切实推进目标理念的实施落地,加强自然资源的统筹和智慧高效的运维,支撑河长制,促进河长治。主要内容包含一河一策、资源统筹、智慧水务等内容及若干设计策略。

“理念与引导”示意图

01

《导则》坚持以功能提升为目标,强化了全面转向水陆统筹河道整治的理念创新

《 导则》编制是一个统一思想和统筹协调的过程,不同管理部门、不同专业对城市河道及沿河陆域这个带状空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管控思路。规划理念上,向“全面构建复合功能”转变,努力提升水上旅游、社交、休憩、景观等多元复合功能。总体内涵上,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转变,不断盘活资源,提升河道及滨水陆域空间对城市的服务和辐射能力。统筹范围上,向“水陆统筹”的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运维转变。设计思路上,向“整体空间设计”转变。

02

《导则》坚持以安全为底线,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导向,凸显了水务设计创新

强化上海特色,构建“一河一档、一河一策、一河一长”模式,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功能的河道或河段特点,因地制宜,探索了水质达标处理技术手段,破解了上海中小河道水质提升的难题;进一步结合落实生态化护岸与

海绵城市,多样化防汛墙设计等内容均体现统筹规划建设的综合效益。

因地制宜的水质达标处理

生态化护岸、海绵城市设计 多样化防汛墙设计

03

《导则》坚持以多功能融合、多专业统筹、多方参与为方向,引领了滨水空间的设计创新

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协调统筹各部门在同一河道及沿河陆域范围内编制的各类规划,以实现上海河道及沿河陆域内排水、景观、游憩、休闲、文化、交通等多种功能,推动规划、水务、绿化、环保、交通、农业、乡镇等多方统筹。

多功能融合、多专业统筹的滨水空间统筹设计示意图

水绿交融”的河道蓝线设计示意图

04

《导则》坚持以河长制为平台、以指标统筹为方法,实现了刚柔并济的管理创新

遵循“集约节约、水岸统筹,指标整合、水绿交融”的原则,强调绿地、水域空间的叠加使用,创新指标核算要求,为实际规划建设和管理探索了新的径和方法。加强各级河长、湖长与规划资源、水务、生态环境、住建、交通农业农村、绿化市容等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项目储备、资金保障

统筹核算绿地率和河湖水面率

05

《导则》坚持以目标—导引—策略为主线,采取了辅以上海特色实施路径和案例的编制创新

突出上海河道及沿河陆域由“水域本体”到“水陆统筹”的基本思想,列举同一功能的不同河道,或是同一条河道不同河段的实施方式与内容,进一步明确思路和目标,以利于查询和使用。

导则目标理念内容示意

导则案例内容示意

《导则》于2018 年12月由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市水务局联合发文(沪规划资源政〔2018〕90号)印发,成果已递交各级河长及相关管理部门,并在上海中小河道整治过程中推动了水体整治、规划管理、工程设计等各环节的应用实践。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是统筹完善各类规划。专项规划层面,逐步完善各区河道蓝线专项规划、沿河交通系统规划、滨水慢行系统规划、滨水开放空间规划等内容,为河道及沿河陆域的一体化设计提供依据。控详规划层面,构建结构合理的公共活动网络,对沿河空间界面尺度、沿河建筑高度、建筑色彩及连续性等要素加强研究和管控。

二是加强河道整体设计。对新建、扩建河道项目,充分考虑沿线用地和建筑使用情况,加强河道及其沿河陆域空间的整体设计,在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中编制空间设计的相关章节。对改建、修缮、整治河道项目,进一步加强河道空间的整体考虑,在工程设计方案明确河道景观、风貌保护、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等设计要素和内容。

三 是促进各方形成共识。 《导则》编制之初,坚持“开门做规划”,广泛征询专家、河长、相关部门、公众等意见,并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四是推动试点示范工程。结合上海近期的河道建设和综合治理项目,推进试点示范工程,有利于实践与应用。特别是在整体空间设计、生态化应用、建设机制、资金保障、公众参与等方面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更新,便于全面推广使用。

来源 规划上海SUPDRI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